如何防止全球变暖

2024-05-24 03:48:53 (55分钟前 更新) 538 5705

最新回答

1、硫的氧化物与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直接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才能向大气排放。
2、臭氧层受到氟氯烃,氮的氧化物等气体的破坏。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烃等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对人类正常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要防止臭氧层继续遭到破坏,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洁净能源。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植树造林,缉发光菏叱孤癸酞含喀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湿地等。
3、厨房空气里既有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又有煎炒食物时产生的气体和悬浮物(油烟)。所以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在厨房安装抽油烟机。新盖及新装修的居室也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
4、吸烟危害健康,同时也污染环境。
1、硫的氧化物与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直接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才能向大气排放。
2、臭氧层受到氟氯烃,氮的氧化物等气体的破坏。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烃等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对人类正常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要防止臭氧层继续遭到破坏,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洁净能源。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植树造林,缉发光菏叱孤癸酞含喀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湿地等。
3、厨房空气里既有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又有煎炒食物时产生的气体和悬浮物(油烟)。所以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在厨房安装抽油烟机。新盖及新装修的居室也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
4、吸烟危害健康,同时也污染环境。
*指尖的淚 2024-05-24
现有遏制全球变暖的方法
科学家对近 20 年来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与吸收情况进行研究之后认为,所谓的"碳沉降"效应可能只是暂时的,不能依靠它来长期遏制全球变暖。
"碳沉降"是指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于它们释放的二氧化碳,这有助于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
来自欧洲和美国等多个地区的 30 名科学家在将于 8 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说,地球植被的碳沉降效果并不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数据证实,陆地生物圈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期间吸收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基本相当,没有出现碳沉降,20 世纪 90 年代则有一定的沉降效果。
数据表明,20 世纪 90 年代的碳沉降效应主要出现在北半球的非热带地区,包括北美、中国、欧洲等。科学家认为,出现碳沉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上述地区的退耕还林。此外,森林和草场火灾减少,使植被释放的碳减少,对碳沉降也有帮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虫灾等其他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树叶、枯死植物和土壤微生物释放的碳减少。
科学家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可以提高植物生长速度,从而吸收更多的碳,暂时增强碳沉降效果,但这一效应终将达到饱和。影响碳沉降的不稳定因素很多,长期来看,全球陆地生物圈并不一定能够持续起到碳沉降的作用,特别是在温暖而干燥的年份。
微生物能"吃掉"温室气体 地球变暖有物相克
《江南时报》 (2002年08月12日第十五版)
本报综合消息 几位来自德国的科学家宣称他们在黑海中发现了一种以甲烷为食的生命体,并称这种生命体可以用来抑制全球变暖问题的继续恶化。 这些科学家称他们这次发现的生命体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已经有40亿年的历史。他们是在黑海中没有光线、没有氧气的深度中发现这种微生物的,并发现这些微生物是以甲烷为食的。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甲烷只能够通过与氧气进行反应而消耗掉。这些德国科学家希望这些微生物可以用来"吃掉"目前还储存在地球表面以下的温室气体,许多甲烷目前还冻结在两极地带的冰层以下,但是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它们很有可能被释放出来,使污染问题变得更为严重。这次研究活动的发起缉发光菏叱孤癸酞含喀人之一的AntjeBoetius教授说:"这些在黑海中发现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我们可能要依靠他们来阻止气候灾难的发生。"
《中国环境报》 2001年1月13日
新西兰科学家最近提出了解决全球变暖的新途径:提高南太平洋海水的铁含量。海水的铁含量升高,浮游生物和浮游植物就会快速生长。新西兰水和大气研究所(NIWA)把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很久以前,科学家就曾想用增加铁含量的办法使南太平洋水生植物快速生长,如同陆地上的森林和草原,这些植物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方面起重要作用。于是,科学家把2吨分解铁撒在南太平洋5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把水中的铁含量提高了10倍。两周之内,浮游生物比播撒区外的增加了10倍之多。 南太平洋面积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5%,对全球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的铁含量偏低。 NIWA撒铁之后,美国航空航天局隔6个星期拍摄的画面表明,浮游植物的扩散面积已达1100平方公里。浮游植物持续生长时间之长超乎人们的预料,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浮游植物具有把特殊物质释放到海水中的能力,以便于吸收铁。卫星图像生动地展示了南太平洋生态圈对铁含量些许增加的敏感性。
现有遏制全球变暖的方法
科学家对近 20 年来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与吸收情况进行研究之后认为,所谓的"碳沉降"效应可能只是暂时的,不能依靠它来长期遏制全球变暖。
"碳沉降"是指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于它们释放的二氧化碳,这有助于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
来自欧洲和美国等多个地区的 30 名科学家在将于 8 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说,地球植被的碳沉降效果并不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数据证实,陆地生物圈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期间吸收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基本相当,没有出现碳沉降,20 世纪 90 年代则有一定的沉降效果。
数据表明,20 世纪 90 年代的碳沉降效应主要出现在北半球的非热带地区,包括北美、中国、欧洲等。科学家认为,出现碳沉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上述地区的退耕还林。此外,森林和草场火灾减少,使植被释放的碳减少,对碳沉降也有帮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虫灾等其他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树叶、枯死植物和土壤微生物释放的碳减少。
科学家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可以提高植物生长速度,从而吸收更多的碳,暂时增强碳沉降效果,但这一效应终将达到饱和。影响碳沉降的不稳定因素很多,长期来看,全球陆地生物圈并不一定能够持续起到碳沉降的作用,特别是在温暖而干燥的年份。
微生物能"吃掉"温室气体 地球变暖有物相克
《江南时报》 (2002年08月12日第十五版)
本报综合消息 几位来自德国的科学家宣称他们在黑海中发现了一种以甲烷为食的生命体,并称这种生命体可以用来抑制全球变暖问题的继续恶化。 这些科学家称他们这次发现的生命体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已经有40亿年的历史。他们是在黑海中没有光线、没有氧气的深度中发现这种微生物的,并发现这些微生物是以甲烷为食的。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甲烷只能够通过与氧气进行反应而消耗掉。这些德国科学家希望这些微生物可以用来"吃掉"目前还储存在地球表面以下的温室气体,许多甲烷目前还冻结在两极地带的冰层以下,但是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它们很有可能被释放出来,使污染问题变得更为严重。这次研究活动的发起缉发光菏叱孤癸酞含喀人之一的AntjeBoetius教授说:"这些在黑海中发现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我们可能要依靠他们来阻止气候灾难的发生。"
《中国环境报》 2001年1月13日
新西兰科学家最近提出了解决全球变暖的新途径:提高南太平洋海水的铁含量。海水的铁含量升高,浮游生物和浮游植物就会快速生长。新西兰水和大气研究所(NIWA)把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很久以前,科学家就曾想用增加铁含量的办法使南太平洋水生植物快速生长,如同陆地上的森林和草原,这些植物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方面起重要作用。于是,科学家把2吨分解铁撒在南太平洋5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把水中的铁含量提高了10倍。两周之内,浮游生物比播撒区外的增加了10倍之多。 南太平洋面积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5%,对全球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的铁含量偏低。 NIWA撒铁之后,美国航空航天局隔6个星期拍摄的画面表明,浮游植物的扩散面积已达1100平方公里。浮游植物持续生长时间之长超乎人们的预料,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浮游植物具有把特殊物质释放到海水中的能力,以便于吸收铁。卫星图像生动地展示了南太平洋生态圈对铁含量些许增加的敏感性。
诺仔滴麻麻 2024-05-15
绿化环境
各国遵循东京协议书
绿化环境
各国遵循东京协议书
julystar77 2024-05-12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多植树造林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多植树造林
h071232003 2024-05-06
植树造林是最根本的措施
植树造林是最根本的措施
广州文仔 2024-04-27

扩展回答

3

如何防止案板裂开

我之前买了两个案板都是裂开了,请问如何防止案板裂开啊?

4

如何防止橱柜变形

如何防止橱柜变形?谢谢了,请懂的说说

5

装修如何防止蚂蚁

装修如何防止蚂蚁?我家是二手房,比较骂这些,大家给点意见哦

6

如何防止装修污染

家里装修,听说有装修污染这样的,请问该怎么防止呢

7

如何防止房子潮湿

春季,地面 墙壁容易潮湿是为什么呢?有什么简单的好办法可以在房间里防潮防霉呢?

9

如何防止涂料变色

其实如何防止涂料变色?我不懂~~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其他人还看了

页面运行时间: 0.0805160999298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