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建筑物防雷接地设计规范有哪些

2024-06-08 09:47:36 (28分钟前 更新) 487 5531

最新回答

防直击雷宜在建筑物屋角、屋檐、女儿墙或屋脊上装设避雷带或避雷针(见附录D.3),当采用避雷带保护时,应在屋面上装设不大于20m×20m的网格。采用避雷针保护时,被保护的建筑物及突出屋面的物体均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
防直击雷装置的引下线应优先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但应符合本章第12.8.6条的要求。
防直击雷装置引下线的数量和间距规定如下:
为防雷装置专设引下线时,其引下线的数量不宜少于两根,间距不应大于25m。
当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引下线时,其引下线的数量不做具体规定,间距不应大于25m。建筑物外廓易受雷击的几个角上的柱子钢筋宜被利用。
构筑物的防直击雷装置引下线一般可为一根,但其高度超过40m时,应在相对称的位置上装设两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筑物中的钢筋,当符合本章第12.8.6条的要求时,可作为引下线。
防直击雷装置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其接地装置宜和电气设备等接地装置共用,防雷接地装置宜与埋地金属管道及不共用的电气设备接地装置相连。
在共用接地装置并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当符合本章第12.9.8条的要求时,应利用基础和圈梁作为环形接地体。
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电缆进出线,应在进出端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等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如电缆转换为架空线,则应在转换处装设避雷器、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和绝缘子铁脚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
对低压架空进出线,应在进出处装设避雷器并与绝缘子铁脚连在一起接到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当多回路进出线时,可仅在母线或总配电箱处装设避雷器或其他形式的过电压保护器,但绝缘子铁脚仍应接到接地装置上。
进出建筑物的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处应就近接到防雷和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
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带或避雷针的引下线和接地装置,距周围架空线及架空管道的空气距离应满足公式12.4.5-1或12.4.5-2的要求,距周围地下各种金属管道及其他各种接地装置的距离应满足公式12.3.6-4的要求,但不应小于2m。如达不到时,应将各种接地连在一起。
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及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应在进出处与防雷接地装置连接。
防直击雷宜在建筑物屋角、屋檐、女儿墙或屋脊上装设避雷带或避雷针(见附录D.3),当采用避雷带保护时,应在屋面上装设不大于20m×20m的网格。采用避雷针保护时,被保护的建筑物及突出屋面的物体均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
防直击雷装置的引下线应优先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但应符合本章第12.8.6条的要求。
防直击雷装置引下线的数量和间距规定如下:
为防雷装置专设引下线时,其引下线的数量不宜少于两根,间距不应大于25m。
当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引下线时,其引下线的数量不做具体规定,间距不应大于25m。建筑物外廓易受雷击的几个角上的柱子钢筋宜被利用。
构筑物的防直击雷装置引下线一般可为一根,但其高度超过40m时,应在相对称的位置上装设两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筑物中的钢筋,当符合本章第12.8.6条的要求时,可作为引下线。
防直击雷装置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其接地装置宜和电气设备等接地装置共用,防雷接地装置宜与埋地金属管道及不共用的电气设备接地装置相连。
在共用接地装置并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当符合本章第12.9.8条的要求时,应利用基础和圈梁作为环形接地体。
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电缆进出线,应在进出端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等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如电缆转换为架空线,则应在转换处装设避雷器、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和绝缘子铁脚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
对低压架空进出线,应在进出处装设避雷器并与绝缘子铁脚连在一起接到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当多回路进出线时,可仅在母线或总配电箱处装设避雷器或其他形式的过电压保护器,但绝缘子铁脚仍应接到接地装置上。
进出建筑物的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处应就近接到防雷和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
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带或避雷针的引下线和接地装置,距周围架空线及架空管道的空气距离应满足公式12.4.5-1或12.4.5-2的要求,距周围地下各种金属管道及其他各种接地装置的距离应满足公式12.3.6-4的要求,但不应小于2m。如达不到时,应将各种接地连在一起。
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及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应在进出处与防雷接地装置连接。
兰生幽荣 2024-06-08
最佳答案请查阅GB50057,搞建筑工程不看下是不行的,做事还是应该要具备点行业知识的好...  外部防雷主要就是指直击雷击防护,主要原则是快速接闪,保证通畅的泄流通道和接...
最佳答案请查阅GB50057,搞建筑工程不看下是不行的,做事还是应该要具备点行业知识的好...  外部防雷主要就是指直击雷击防护,主要原则是快速接闪,保证通畅的泄流通道和接...
夜月叶耶也 2024-06-02
45 
附 录 J 电涌保护器 
J.1 用于电气系统的电涌保护器 
J.1.1 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持续运行电压不应小于表J.1.1所规定的最小值;在电涌保护器安装处的供电电压偏差超过所规定的10%以及谐波使电压幅值加大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对限压型电涌保护器提高表J.1.1所规定的最大持续运行电压最小值。 
表 J.1.1 电涌保护器取决于系统特征所要求的最大持续运行电压最小值 
电涌保护器接于 
配 电 网 络 的系统特征 
TT系统 TN- C系统 TN- S系统 引出中性线的IT系统 无中性线引出的IT系统 
每一相线与中性线间 1.15U0 不适用 1.15U0 1.15U0 
不适用 每一相线与PE线间 1.15U0 
不适用 1.15U0 
3U0a )
 
相间电压 a) 中性线与PE线间 
U0a) 不适用 U0a) 
U0a) 
不适用 每一相线与PEN线间 不适用 
1.15 U0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注: 1 标有a ) 的值是故障下最坏的情况, 所以不需计及15% 的允许误差。 
2 U 0 是低压系统相线对中性线的标称电压, 即相电压220V 。 3 此表基于按GB18802.1 标准做过相关试验的电涌保护器产品。 
J.1.2 根据系统特征,电涌保护器的接线形式应符合表J.1. 2 规定。具体接线图见图J.1.2-1 ~ 图J.1.2 - 5。 
 
表 J.1.2 根据系统特征安装电涌保护器 
 
电涌保护器接于 
电涌保护器安装处的系统特征 
T T 系统 TN-C 系统 
T N - S 系统 引出中性线的IT系统 不引出中性线的IT系统 
按以下形式连接 按以下形式连接 按以下形式连接 接线形式1 
接线形式2 
接线形式1 
接线形式2 
接线形式1 
接线形式2 
每根相线与中性线间 + o 
不适用 + 



不适用 
每根相线与 P E 线间 o 不适用 不适用 o 不适用 o 不适用 o 
中性线与PE线间 o o 不适用 o o o o 不适用 
每根相线与 PEN线间 不适用 不适用 o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各相线之间 








 
注: O — — 必须; + — — 非强制性的, 可附加选用。 


 
46 
 
图J.1.2 - 1 TT 系统电涌保护器安装在进户处剩余电流保护器的负荷侧 
3 — — 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 
4 — — U p 应小于或等于2 . 5 k V 的电涌保护器; 5 — — 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线, 5 a 或5 b ; 6 — — 需要被电涌保护器保护的设备; 
7 — — 剩余电流保护器( R C D) , 应考虑通雷电流的能力; F1 — — 安装在电气装置电源进户处的保护电器; 
F2 — — 电涌保护器制造厂要求装设的过电流保护电器; RA — — 本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 RB — — 电源系统的接地电阻。 
 
图 J.1.2 - 2 TT 系统电涌保护器安装在进户处RCD 的电源侧 
3 —— 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 
4、4a —— 电涌保护器,它们串联后构成的Up应小于或等于2.5 kV; 5 —— 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线,5a或5b; 


 
47 
6 —— 需要被电涌保护器保护的设备; 
7 —— 安装于母线的电源侧或负荷侧的R C D ; F1 —— 安装在电气装置电源进户处的保护电器; 
F2 —— 电涌保护器制造厂要求装设的过电流保护电器; RA —— 本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 
RB —— 电源系统的接地电阻。 
注: 在高压系统为低电阻接地的前提下当电源变压器高压侧碰外壳短路产生的过电压加
于4a 电涌保护器时该电涌保护器应按GB18802.1标准做200ms或按厂家要求做更长时间耐1200 V 暂态过电压试验。 
 
图J.1.2 - 3 T N系统安装在进户处的电涌保护器 
3 — — 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 
4 — — Up应小于或等于2.5 kV的电涌保护器; 5 — — 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线,5a或5b ; 6 — — 需要被电涌保护器保护的设备; 
F1 — — 安装在电气装置电源进户处的保护电器; F2 — — 电涌保护器制造厂要求装设的过电流保护电器; RA — — 本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 RB — — 电源系统的接地电阻。 
注: 当采用TN-C-S 或TN-S系统时,在N与PE 线连接处电涌保护器用三个,在其以后N与PE线分开10m以
后安装电涌保护器时用四个,即在N与PE线间增加一个,见图J.1.2 - 5 及其注。 
 
图J.1.2 - 4 I T系统电涌保护器安装在进户处剩余电流保护器的负荷侧 
3 — — 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 


 
48 
4 —— U p 应小于或等于2.5k V的电涌保护器; 5 —— 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线,5a 或5b ; 6 —— 需要被电涌保护器保护的设备; 7 —— 剩余电流保护器( RCD ) ; 
F 1 —— 安装在电气装置电源进户处的保护电器; F 2 —— 电涌保护器制造厂要求装设的过电流保护电器; R A —— 本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 R B —— 电源系统的接地电阻。 
 
图J.1.2 - 5 Ⅰ级、Ⅱ级和Ⅲ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的安装 
( 以T N - C - S 系统为例) 
1 — — 电气装置的电源进户处; 2 — — 配电箱; 
3 — — 送出的配电线路; 
4 — — 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 5 — — Ⅰ 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6 — — 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线; 
7 — — 需要被电涌保护器保护的固定安装的设备; 8 — — Ⅱ 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9 — — Ⅱ 级或Ⅲ 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10 — — 去耦器件或配电线路长度; F1、F2 、F3 — — 过电流保护电器。 
注: 1 当电涌保护器5和8不是安装在同一处时,电涌保护器5的U p应小于或等于2.5 kV ;电涌
保护器5和8可以组合为一台电涌保护器,其U p 应小于或等于2.5kV 。 
2 当 电涌保护器5和8之间的距离小于10m时,在8处N与PE之间的电涌保护器可不装。 
J.2 用于电子系统的电涌保护器 
J.2.1 电信和信号线路上所接入的电涌保护器的类别及其冲击限制电压试验用的电压波形和电流波形应符合表J.2.1 规定。  


 
49 
表 J . 2 . 1 电涌保护器的类别及其冲击限制电压试验用的电压波形和电流波形 
 类别 试验类型 开路电压 短路电流 
A1 很慢的上升率 
≥ 1 k V 
0.1kV /μs至100kV/s 
10A ,0.1A/μs至2A/μs ≥1000μs(持续时间) A2 AC 
 
B1 慢上升率 1kV, 10/1000μs 
100 A, 10/1000μs B2 1kV至4kV, 10/700μs 25A至100A , 5/300μs B3 ≥ 1kV, 100V/μs 10A至100A , 10/1000μs C1 快上升率 0.5kV至<1kV, 1.2/50μs 
0.25kA至<1kA , 8/20μs C2 2kV至10kV, 1.2/50μs 1kA至5kA , 8/20μs C3 ≥ 1kV, 1kV/μs 
10A至100A , 10/1000μs D1 高能量 
≥ 1kV 0.5kA至2.5kA , 10/350μs D2 
≥ 1kV 
0.6 kA至2.0kA , 10/250μs 
 
J.2.2 电信和信号线路上所接入的电涌保护器,其最大持续运行电压最小值应大于接到线路处可能产生的最大运行电压。用于电子系统的电涌保护器,其标记的直流电压UD C 也可用于交流电压UAC有效值 ,反之亦然,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UD C = 2×UAC。 
J.2.3 应 注意电涌保护器的一些参数,当其接到电子系统上后可能影响电子系统的传输性能,例如,电容、串联电阻、插入损耗、回波损耗 、近端串扰、纵向平衡。设计时应考虑它们是否满足要求。 
J.2.4 合理接线的例子 
1 应保证电涌保护器的差模和共模限制电压的规格与需要保护系统的要求相一致,见图J.2.4 -1。 
 
图 J.2. 4 - 1 防需要保护的电子设备( I T E ) 的供电电压输入端 
及其信号端的差模和共模电压的保护措施的例子 
( c ) ——电涌保护器的一个连接点,通常,电涌保护器内的所有限制共模电涌电压元件都以此为基准点; ( d ) — — 等电位连接带; ( f ) — — 电子设备的信号端口; ( g ) — — 电子设备的电源端口; ( h ) — — 电子系统线路或网络; 
( l ) — — 符合本附录表J.2.1 所选用的电涌保护器; ( o ) — — 用于直流电源线路的电涌保护器; ( p ) — — 接地导体;
45 
附 录 J 电涌保护器 
J.1 用于电气系统的电涌保护器 
J.1.1 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持续运行电压不应小于表J.1.1所规定的最小值;在电涌保护器安装处的供电电压偏差超过所规定的10%以及谐波使电压幅值加大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对限压型电涌保护器提高表J.1.1所规定的最大持续运行电压最小值。 
表 J.1.1 电涌保护器取决于系统特征所要求的最大持续运行电压最小值 
电涌保护器接于 
配 电 网 络 的系统特征 
TT系统 TN- C系统 TN- S系统 引出中性线的IT系统 无中性线引出的IT系统 
每一相线与中性线间 1.15U0 不适用 1.15U0 1.15U0 
不适用 每一相线与PE线间 1.15U0 
不适用 1.15U0 
3U0a )
 
相间电压 a) 中性线与PE线间 
U0a) 不适用 U0a) 
U0a) 
不适用 每一相线与PEN线间 不适用 
1.15 U0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注: 1 标有a ) 的值是故障下最坏的情况, 所以不需计及15% 的允许误差。 
2 U 0 是低压系统相线对中性线的标称电压, 即相电压220V 。 3 此表基于按GB18802.1 标准做过相关试验的电涌保护器产品。 
J.1.2 根据系统特征,电涌保护器的接线形式应符合表J.1. 2 规定。具体接线图见图J.1.2-1 ~ 图J.1.2 - 5。 
 
表 J.1.2 根据系统特征安装电涌保护器 
 
电涌保护器接于 
电涌保护器安装处的系统特征 
T T 系统 TN-C 系统 
T N - S 系统 引出中性线的IT系统 不引出中性线的IT系统 
按以下形式连接 按以下形式连接 按以下形式连接 接线形式1 
接线形式2 
接线形式1 
接线形式2 
接线形式1 
接线形式2 
每根相线与中性线间 + o 
不适用 + 



不适用 
每根相线与 P E 线间 o 不适用 不适用 o 不适用 o 不适用 o 
中性线与PE线间 o o 不适用 o o o o 不适用 
每根相线与 PEN线间 不适用 不适用 o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各相线之间 








 
注: O — — 必须; + — — 非强制性的, 可附加选用。 


 
46 
 
图J.1.2 - 1 TT 系统电涌保护器安装在进户处剩余电流保护器的负荷侧 
3 — — 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 
4 — — U p 应小于或等于2 . 5 k V 的电涌保护器; 5 — — 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线, 5 a 或5 b ; 6 — — 需要被电涌保护器保护的设备; 
7 — — 剩余电流保护器( R C D) , 应考虑通雷电流的能力; F1 — — 安装在电气装置电源进户处的保护电器; 
F2 — — 电涌保护器制造厂要求装设的过电流保护电器; RA — — 本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 RB — — 电源系统的接地电阻。 
 
图 J.1.2 - 2 TT 系统电涌保护器安装在进户处RCD 的电源侧 
3 —— 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 
4、4a —— 电涌保护器,它们串联后构成的Up应小于或等于2.5 kV; 5 —— 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线,5a或5b; 


 
47 
6 —— 需要被电涌保护器保护的设备; 
7 —— 安装于母线的电源侧或负荷侧的R C D ; F1 —— 安装在电气装置电源进户处的保护电器; 
F2 —— 电涌保护器制造厂要求装设的过电流保护电器; RA —— 本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 
RB —— 电源系统的接地电阻。 
注: 在高压系统为低电阻接地的前提下当电源变压器高压侧碰外壳短路产生的过电压加
于4a 电涌保护器时该电涌保护器应按GB18802.1标准做200ms或按厂家要求做更长时间耐1200 V 暂态过电压试验。 
 
图J.1.2 - 3 T N系统安装在进户处的电涌保护器 
3 — — 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 
4 — — Up应小于或等于2.5 kV的电涌保护器; 5 — — 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线,5a或5b ; 6 — — 需要被电涌保护器保护的设备; 
F1 — — 安装在电气装置电源进户处的保护电器; F2 — — 电涌保护器制造厂要求装设的过电流保护电器; RA — — 本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 RB — — 电源系统的接地电阻。 
注: 当采用TN-C-S 或TN-S系统时,在N与PE 线连接处电涌保护器用三个,在其以后N与PE线分开10m以
后安装电涌保护器时用四个,即在N与PE线间增加一个,见图J.1.2 - 5 及其注。 
 
图J.1.2 - 4 I T系统电涌保护器安装在进户处剩余电流保护器的负荷侧 
3 — — 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 


 
48 
4 —— U p 应小于或等于2.5k V的电涌保护器; 5 —— 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线,5a 或5b ; 6 —— 需要被电涌保护器保护的设备; 7 —— 剩余电流保护器( RCD ) ; 
F 1 —— 安装在电气装置电源进户处的保护电器; F 2 —— 电涌保护器制造厂要求装设的过电流保护电器; R A —— 本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 R B —— 电源系统的接地电阻。 
 
图J.1.2 - 5 Ⅰ级、Ⅱ级和Ⅲ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的安装 
( 以T N - C - S 系统为例) 
1 — — 电气装置的电源进户处; 2 — — 配电箱; 
3 — — 送出的配电线路; 
4 — — 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 5 — — Ⅰ 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6 — — 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线; 
7 — — 需要被电涌保护器保护的固定安装的设备; 8 — — Ⅱ 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9 — — Ⅱ 级或Ⅲ 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10 — — 去耦器件或配电线路长度; F1、F2 、F3 — — 过电流保护电器。 
注: 1 当电涌保护器5和8不是安装在同一处时,电涌保护器5的U p应小于或等于2.5 kV ;电涌
保护器5和8可以组合为一台电涌保护器,其U p 应小于或等于2.5kV 。 
2 当 电涌保护器5和8之间的距离小于10m时,在8处N与PE之间的电涌保护器可不装。 
J.2 用于电子系统的电涌保护器 
J.2.1 电信和信号线路上所接入的电涌保护器的类别及其冲击限制电压试验用的电压波形和电流波形应符合表J.2.1 规定。  


 
49 
表 J . 2 . 1 电涌保护器的类别及其冲击限制电压试验用的电压波形和电流波形 
 类别 试验类型 开路电压 短路电流 
A1 很慢的上升率 
≥ 1 k V 
0.1kV /μs至100kV/s 
10A ,0.1A/μs至2A/μs ≥1000μs(持续时间) A2 AC 
 
B1 慢上升率 1kV, 10/1000μs 
100 A, 10/1000μs B2 1kV至4kV, 10/700μs 25A至100A , 5/300μs B3 ≥ 1kV, 100V/μs 10A至100A , 10/1000μs C1 快上升率 0.5kV至<1kV, 1.2/50μs 
0.25kA至<1kA , 8/20μs C2 2kV至10kV, 1.2/50μs 1kA至5kA , 8/20μs C3 ≥ 1kV, 1kV/μs 
10A至100A , 10/1000μs D1 高能量 
≥ 1kV 0.5kA至2.5kA , 10/350μs D2 
≥ 1kV 
0.6 kA至2.0kA , 10/250μs 
 
J.2.2 电信和信号线路上所接入的电涌保护器,其最大持续运行电压最小值应大于接到线路处可能产生的最大运行电压。用于电子系统的电涌保护器,其标记的直流电压UD C 也可用于交流电压UAC有效值 ,反之亦然,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UD C = 2×UAC。 
J.2.3 应 注意电涌保护器的一些参数,当其接到电子系统上后可能影响电子系统的传输性能,例如,电容、串联电阻、插入损耗、回波损耗 、近端串扰、纵向平衡。设计时应考虑它们是否满足要求。 
J.2.4 合理接线的例子 
1 应保证电涌保护器的差模和共模限制电压的规格与需要保护系统的要求相一致,见图J.2.4 -1。 
 
图 J.2. 4 - 1 防需要保护的电子设备( I T E ) 的供电电压输入端 
及其信号端的差模和共模电压的保护措施的例子 
( c ) ——电涌保护器的一个连接点,通常,电涌保护器内的所有限制共模电涌电压元件都以此为基准点; ( d ) — — 等电位连接带; ( f ) — — 电子设备的信号端口; ( g ) — — 电子设备的电源端口; ( h ) — — 电子系统线路或网络; 
( l ) — — 符合本附录表J.2.1 所选用的电涌保护器; ( o ) — — 用于直流电源线路的电涌保护器; ( p ) — — 接地导体;
元信上成客服1 2024-05-23
1  建于山区、旷野的安全防范系统,或前端设备装于塔顶,或电缆端高于附近建筑物的安全防范系统,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  的要求设置避雷保护装置。
   2  建于建筑物内的安全防范系统,其防雷设计应采用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的设计原则,并满足《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  的要求。
   3  安全防范系统的接地母线应采用铜质线,接地端子应有地线符号标记。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建造在野外的安全防范系统,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0Ω;在高山岩石的土壤电阻率大于2000Ω
1  建于山区、旷野的安全防范系统,或前端设备装于塔顶,或电缆端高于附近建筑物的安全防范系统,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  的要求设置避雷保护装置。
   2  建于建筑物内的安全防范系统,其防雷设计应采用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的设计原则,并满足《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  的要求。
   3  安全防范系统的接地母线应采用铜质线,接地端子应有地线符号标记。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建造在野外的安全防范系统,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0Ω;在高山岩石的土壤电阻率大于2000Ω
撒野撒野王子 2024-05-19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95373058319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