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手器设计过程是怎样的

2024-06-19 11:31:06 (21分钟前 更新) 359 5937

最新回答

控制电路主要由红外光发射、接收电路组成。其中红外光发射二极管VD1、接收二极管VD2安装在出风口的同一方向且相互隔离。红外光发射电路主要由IC2(KA555)集成块、发射二极管VD1、电容C5、C6、电阻R1、R2、电位器RP等组成。调节电位器RP可调整红外光发射电路的振荡频率。电路正常时,只要接通交流220  V市电,发射二极管VD1就不断地向外发出红外光,只是因无人烘手而无法反射给接收二极管VD2,使烘手器处于待机状态。当手接近出风口时,由红外光发射二极管vD1发射出红外光便通过手反射到接收二极管VD2上。VD2接收到红外光信号电压经电容C9耦合到Ic3运算放大器②脚,经其放人后从①脚输出至IC3⑤脚进行放人并由Ic3⑦脚输出一个高电甲至三极管Vl基极,V1导通,继电器K1线圈受电吸合,其常开接点K1-1接通了风机M和电加热器EH主电路电源。风机M旋转将电加热器EH产生的热量由出风口排出,起到烘干湿手的作用。同时发光二极管VD3亮,表示烘手器处于工作状态。手一离开烘干器出风口,  
VD2接收二极管因失去红外光电压信号,导致IC3⑦脚输出为一低电平,三极管V1截止,继电器线圈失电,其常开接点K1-1断开,切断主电路电源,烘手器停止工作,无热风排出。IC3①脚、⑤脚间接有由二极管VD4、VD5、电容C7组成的整流、滤波电路。IC3(1)脚输出的交流电压信号经电容C10耦合至该整流、滤波电路后,经整流、滤波变换为正直流电压信号后,由IC3(5)脚输入同相直流放大并从IC3⑦脚输出正高电平通过三极管Vl驱动控制继电器工作
控制电路主要由红外光发射、接收电路组成。其中红外光发射二极管VD1、接收二极管VD2安装在出风口的同一方向且相互隔离。红外光发射电路主要由IC2(KA555)集成块、发射二极管VD1、电容C5、C6、电阻R1、R2、电位器RP等组成。调节电位器RP可调整红外光发射电路的振荡频率。电路正常时,只要接通交流220  V市电,发射二极管VD1就不断地向外发出红外光,只是因无人烘手而无法反射给接收二极管VD2,使烘手器处于待机状态。当手接近出风口时,由红外光发射二极管vD1发射出红外光便通过手反射到接收二极管VD2上。VD2接收到红外光信号电压经电容C9耦合到Ic3运算放大器②脚,经其放人后从①脚输出至IC3⑤脚进行放人并由Ic3⑦脚输出一个高电甲至三极管Vl基极,V1导通,继电器K1线圈受电吸合,其常开接点K1-1接通了风机M和电加热器EH主电路电源。风机M旋转将电加热器EH产生的热量由出风口排出,起到烘干湿手的作用。同时发光二极管VD3亮,表示烘手器处于工作状态。手一离开烘干器出风口,  
VD2接收二极管因失去红外光电压信号,导致IC3⑦脚输出为一低电平,三极管V1截止,继电器线圈失电,其常开接点K1-1断开,切断主电路电源,烘手器停止工作,无热风排出。IC3①脚、⑤脚间接有由二极管VD4、VD5、电容C7组成的整流、滤波电路。IC3(1)脚输出的交流电压信号经电容C10耦合至该整流、滤波电路后,经整流、滤波变换为正直流电压信号后,由IC3(5)脚输入同相直流放大并从IC3⑦脚输出正高电平通过三极管Vl驱动控制继电器工作
一谷鱼vegfish 2024-06-19
红外线感应烘手器的设计与制作摘要:此设计主要由发射电路、红外接收电路、译码电路、触发和继电器控制风机电路组成。由多谐振荡器及红外发射二极管  SE303组成红外光.  大概就是这样的
红外线感应烘手器的设计与制作摘要:此设计主要由发射电路、红外接收电路、译码电路、触发和继电器控制风机电路组成。由多谐振荡器及红外发射二极管  SE303组成红外光.  大概就是这样的
我爱蟹爪兰 2024-06-11
(1)分析需求:了解清楚程序应有的功能。  
(2)设计算法:根据所需的功能,理清思路,排出完成功能的具体步骤,其中每一步都应当是简单的、确定的。这一步也被称为“逻辑编程”。  
(3)编写程序:根据前一步设计的算法,编写符合C++语言规则的程序文本。  
(4)输入与编辑程序:将程序文本输入到计算机内,并保存为文件,文件名后缀为“.cpp”。  
至此,产生了完整的程序文本,被称为源程序或源代码。保存源程序的文件(例如前面的c:\student\ch1_01.cpp)称为源程序文件,简称源文件,文件名的后缀是“.cpp”。  
(5)编译(Compile):把C++程序编译成机器语言程序。  
编译产生的程序称为目标程序,目标程序被自动保存为文件,这一文件称为目标文件,文件名的后缀是“.obj”。  
VC++进行编译的依据是源程序,如果源程序中的符号、词语、整体结构等有差错,超出了VC++的“理解能力”,VC++就无法完成编译,这样的差错称为语法错误。一旦发现语法错误,VC++就不生成目标文件,并在窗口下方列出错误;如果没有语法错误,则显示“0  error(s)”,并生成目标文件,允许继续进行后面的步骤。
编译没有出现错误,仅仅说明程序中没有语法错误。  
(6)生成执行程序:从目标文件进一步连接生成Windows环境下的可执行文件,即文件名后缀为“.exe”的文件。
由于可执行文件是由若干个文件拼接而成的,其中不但有目标文件,还有另一些标准的库文件,一些规模较大的程序还会有多个目标文件,所以这一步骤又被称为连接(Link)。  
(7)运行:在Windows环境中使用可执行文件。这是程序设计的最终目的。这一步也常被称为“Run”。  
   逻辑错误:算法错,或算法在转变为程序时走样了,导致程序能够运行,却不能实现预想的功能。这种错误被称为“逻辑错误”。  
   在运行这一步,必须核对程序是否正确实现了预定的功能,如果功能不对,还必须到程序中寻找错误,纠正后再次经历(5)、(6)、(7)各步,直到看不出错误为止。
(1)分析需求:了解清楚程序应有的功能。  
(2)设计算法:根据所需的功能,理清思路,排出完成功能的具体步骤,其中每一步都应当是简单的、确定的。这一步也被称为“逻辑编程”。  
(3)编写程序:根据前一步设计的算法,编写符合C++语言规则的程序文本。  
(4)输入与编辑程序:将程序文本输入到计算机内,并保存为文件,文件名后缀为“.cpp”。  
至此,产生了完整的程序文本,被称为源程序或源代码。保存源程序的文件(例如前面的c:\student\ch1_01.cpp)称为源程序文件,简称源文件,文件名的后缀是“.cpp”。  
(5)编译(Compile):把C++程序编译成机器语言程序。  
编译产生的程序称为目标程序,目标程序被自动保存为文件,这一文件称为目标文件,文件名的后缀是“.obj”。  
VC++进行编译的依据是源程序,如果源程序中的符号、词语、整体结构等有差错,超出了VC++的“理解能力”,VC++就无法完成编译,这样的差错称为语法错误。一旦发现语法错误,VC++就不生成目标文件,并在窗口下方列出错误;如果没有语法错误,则显示“0  error(s)”,并生成目标文件,允许继续进行后面的步骤。
编译没有出现错误,仅仅说明程序中没有语法错误。  
(6)生成执行程序:从目标文件进一步连接生成Windows环境下的可执行文件,即文件名后缀为“.exe”的文件。
由于可执行文件是由若干个文件拼接而成的,其中不但有目标文件,还有另一些标准的库文件,一些规模较大的程序还会有多个目标文件,所以这一步骤又被称为连接(Link)。  
(7)运行:在Windows环境中使用可执行文件。这是程序设计的最终目的。这一步也常被称为“Run”。  
   逻辑错误:算法错,或算法在转变为程序时走样了,导致程序能够运行,却不能实现预想的功能。这种错误被称为“逻辑错误”。  
   在运行这一步,必须核对程序是否正确实现了预定的功能,如果功能不对,还必须到程序中寻找错误,纠正后再次经历(5)、(6)、(7)各步,直到看不出错误为止。
雪中的欢心 2024-06-07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2503530979156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