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蓄冷式空调系统原理是什么

2024-06-26 10:38:49 (50分钟前 更新) 289 9288

最新回答

蓄冷式空调系统原理:
(1)利用低谷段电力,具有平衡峰谷用电负荷,缓解电力供应紧张;   
(2)冰水主机的容量减少,节省增容费用; 
(3)总用电设施容量减少,可减少基本电费支出; (4)利用低谷段电价的优惠可减少运行电费;   
(5)冰水温可低至1~4℃,减少空调设备风管的费用; 
(6)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冷却塔容量减少;
(7)电力高压侧及低压侧设备容量减少; 
(8)室内相对湿度低,冷却速度快,舒适性好;   
(9)制冷设备经常在设计工作点上平衡运行,效率高,机器损耗小;   
(10)充分利用24h有效时间,减少了能量的间歇耗损;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蓄冷式空调系统原理:
(1)利用低谷段电力,具有平衡峰谷用电负荷,缓解电力供应紧张;   
(2)冰水主机的容量减少,节省增容费用; 
(3)总用电设施容量减少,可减少基本电费支出; (4)利用低谷段电价的优惠可减少运行电费;   
(5)冰水温可低至1~4℃,减少空调设备风管的费用; 
(6)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冷却塔容量减少;
(7)电力高压侧及低压侧设备容量减少; 
(8)室内相对湿度低,冷却速度快,舒适性好;   
(9)制冷设备经常在设计工作点上平衡运行,效率高,机器损耗小;   
(10)充分利用24h有效时间,减少了能量的间歇耗损;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多收了三五斗啊 2024-06-26
冰蓄冷是先制成冰,利用冰融化时释放出的冷量来满足中央空调制冷的需要。目前使用的几种冰蓄冷设备有冰盘管式、冻结式、冰球式等,其蓄冷原理如下:
(1)冰盘管式  冰盘管式蓄冷,是利用金属盘管,将盘管伸入蓄冰槽内,使冰直接结在蒸发盘管上。使用时,使中央空调回水直接冲蚀槽内的冰,使冰融化而放出冷量。
(2)冻结式  冻结式蓄冷,是利用塑料管或金属管,将管道伸入蓄冰槽内,并在管内通以冷水机组制出的低温二次制冷剂,使蓄冰槽内的水冻结成冰。使用时,将中央空调负荷端流回的温度较高的乙二醇溶液通过管内,使管外的冰融化而释放出冷量。
(3)冰球式  冰球式蓄冷又称容器式蓄冷,是利用不要形状的塑胶球作容器,球内充入一定量的水(注意不要充满,留足水结冰时的膨胀空间)放入蓄冰槽内,以乙二醇水溶液与球内的水进行热交换,使球内的水结成冰。使用时,让中央空调负荷端流回的温度较高的乙二醇溶液通入球内,使冰融化而释放冷。
冰蓄冷是先制成冰,利用冰融化时释放出的冷量来满足中央空调制冷的需要。目前使用的几种冰蓄冷设备有冰盘管式、冻结式、冰球式等,其蓄冷原理如下:
(1)冰盘管式  冰盘管式蓄冷,是利用金属盘管,将盘管伸入蓄冰槽内,使冰直接结在蒸发盘管上。使用时,使中央空调回水直接冲蚀槽内的冰,使冰融化而放出冷量。
(2)冻结式  冻结式蓄冷,是利用塑料管或金属管,将管道伸入蓄冰槽内,并在管内通以冷水机组制出的低温二次制冷剂,使蓄冰槽内的水冻结成冰。使用时,将中央空调负荷端流回的温度较高的乙二醇溶液通过管内,使管外的冰融化而释放出冷量。
(3)冰球式  冰球式蓄冷又称容器式蓄冷,是利用不要形状的塑胶球作容器,球内充入一定量的水(注意不要充满,留足水结冰时的膨胀空间)放入蓄冰槽内,以乙二醇水溶液与球内的水进行热交换,使球内的水结成冰。使用时,让中央空调负荷端流回的温度较高的乙二醇溶液通入球内,使冰融化而释放冷。
芋仔疙瘩牛牛 2024-06-11
原理:利用水汽蒸发的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热量的这一物理特性,水冷式空调在进风口处安装上降温水帘(又称湿帘)。当空气经过湿帘时,热量被吸收,温度降低5~8℃。温度降低后的空气通过水冷式空调的送风管道送入室内,降低室内温度。由于经过水冷式空调的空气含有大量的水汽,因此会再次蒸发,进一步降低温度,在干燥的地区可以降低10℃以上。
原理:利用水汽蒸发的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热量的这一物理特性,水冷式空调在进风口处安装上降温水帘(又称湿帘)。当空气经过湿帘时,热量被吸收,温度降低5~8℃。温度降低后的空气通过水冷式空调的送风管道送入室内,降低室内温度。由于经过水冷式空调的空气含有大量的水汽,因此会再次蒸发,进一步降低温度,在干燥的地区可以降低10℃以上。
七月紫梦 2024-06-01

扩展回答

1

空冷式换热器原理是什么

各位,请问空冷式换热器的原理是什么啊?谢谢

4

水蓄冷罐什么品牌好

水蓄冷系统请问是怎么工作的,了解的朋友请介绍一下,谢谢!

9

虹吸式原理是什么

经常听别人说虹吸式马桶。虹吸式是什么啊?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啊?

10

冷凝式干衣机原理是什么

我想请教各位大神,冷凝式干衣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它跟其他类型的干衣机有什么不同,干衣的效果会更好吗?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325540542602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