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道路建设规划规范是什么

2024-07-02 11:37:36 (22分钟前 更新) 99 6224

最新回答

规划内容主要有:①乡村自然、经济资源的分析评价;②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及其地区布局;③乡村经济各部门发展规模、水平、速度、投资与效益;④定现乡村规划的措施与步骤。制定乡村规划,要根据乡村的资源条件、现有生产基础、国家经济发展方针与政策,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提高效益为前提。要实行长远结合,留有余地,反复平衡,综合比较,选其最优方案。
1  村庄规划的一般性问题
现行的城市规划法律体系中,涉及村庄规划的国家级法规和规章只有《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两个文件。按照这两个文件的指导,村庄规划一般应参照村镇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制;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地也通常是按照村镇规划标准进行编制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往所编制的村庄规划主要集中
1.1  我国村庄的总体特征
(1)  规模少,布局分散
这是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低和便于耕作管理的要求造成的。在乡(镇)域范围内,有许多规模大小不等的村庄和集镇,形式上是分散的个体,实质上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他们在生产、生活、文教、服务和贸易等方面形成网络结构体系,呈金字塔形分布。
(2)  村庄类型多样化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自然生存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巨大,造成各地村庄在结构布局形态、社会经济职能、民俗民风、生产特点乃至建筑风格等多方面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3)  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
各地区村庄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的不同,造成村庄的规模、分布密度、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及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等各不相同。
1.2  村庄建设发展的一般性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以往的村庄规划所遇到的村庄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集中表现为:土地浪费严重、资源利用差、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难以培育工商业文明、生产要素市场难以建立、环境污染难以治理和村庄自身特色缺失等八个方面[1]。
1.3  传统村庄规划的体系构建
根据现有的两个法规文件的规定,村镇规划包含村镇体系规划、村镇(庄)总体规划和村镇(庄)建设规划三个层次;而涉及村庄规划的主要是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并且在实际的操作层面,常常将后两个层面的规划合并编制,统称为“村庄规划”。实践证明,村庄总体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的合并能够提高规划的效率,有利于村庄长远发展与当前建设需求的结合,便于操作实施。
1.4  村庄规划所涉及的一般性问题
已有的研究表明,村庄规划在内容上所涉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口与用地的合理计算问题、村庄的规划布局问题、村庄的道路交通问题、村庄公建设施的配置问题和村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保护问题等方面,这些问题在《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2]中有过深入探讨,此处不再赘述。
2  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非常规性问题
2.1  山地多,耕地少
朱腰庄村建设规划图欠发达地区的村庄一般位于山区,也正是由于山地的比例过大造成了生存、生产、生活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交通不便,其村庄自然也就比较落后。而较大的平原或坝区往往是比较发达的城镇和村庄所占据,并且这种情况在西部欠发达省份(如云南、贵州)尤为典型。山区的村庄通常会依托一小片平地进行耕作,而村民的民居建设多位于山上依山而建。由于山地多、平地少,农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无其他产业支撑,从而导致经济长期不发达。比如罗平县明格村,全村耕地面积410亩,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83%;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1亩,远远低于平原地区的耕地数量,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林地较多,面积2050亩,可占总面积的34.17%,但由于国家的山林保护政策,林木的经济效益往往无法发挥。
2.2  区位偏僻,远离中心城、镇
欠发达地区的村庄通常都远离中心城市,甚至距离中心镇、集镇都较远。这种区位条件也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之无法受到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无法享受到中心城镇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机遇,长期以来只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相对封闭、内向的进行缓慢发展。如明格村离罗平县城60余公里,且多为山路,长期只能依靠所处九龙瀑布景区的外围区位进行部分游客餐饮接待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形成的规模不大,品牌效应不明显。
2.3  人口数量少、素质低
由于发展的滞后,欠发达地区人口的增长动力主要依靠其自然增长。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相对宽松,通常这些地区自然增长率会比较高,但如果考虑到机械增长因素,这些村庄的人口,尤其是素质较高的人口,多向发达地区和城镇迁移(即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且迁移速度高于自然增长,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常呈现负增长的趋势,这也就导致了这些地区长期以来人口数量少、劳动力不足、素质低下,并且人口的结构也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如明格村的总人口只有不到600人,青壮年劳力则更少,连组成一个稍大型的工厂所需的人力资源都不足。如此,要想走大规模工业化道路,使该村的经济达到发达地区村庄(如江苏华西村等)的水平是十分不现实的。
2.4  社会及市政基础设施落后
相对于发达地区的村庄,欠发达地区实际的发展水平有限,其自身没有经济能力改善社会和市政基础设施;外来资本又没有动力对该地区进行投入。由此所造成的现实是很多村庄没有上下水设施、没有小学、图书室、医疗室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其卫生条件堪忧,生产生活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
2.5  法治观念、管理观念滞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欠发达地区的村民由于长期为生计奔波,忙于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其经济形式具有自然经济和小农生产的特征,长期脱离社会化生产分工和协作,导致其观念的落后、封闭,尤其是法治观念的缺失和村庄管理层管理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形势。这样以来,即使有科学的《村庄规划》,也无法得到管理层的透彻领会和真正认可,难以真正落于实处。因此在欠发达地区编制村庄规划,更应当注重规划编制的过程。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编制过程,应当成为对村民普法教育、对村庄管理者更新治村理念的过程。
2.6  规划重视不够,经费不足
由于欠发达地区在市域、县域甚至乡(镇)域范围内所处的地位常常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上级主管部门(一般是所在县的城市建设或规划管理部门)对于其规划也较城市和中心镇的规划重视不足,直接导致上级经费投入不足甚至没有规划费用的投入。而实际中这些地区的村庄又根本无力承担正规规划院高昂的规划费用,或者即使有些经费也不愿投入到非直接效益的规划之中。村庄经济实力远不能跟城镇相比,如果得不到专项经费支持,规划编制经费很难筹措,编制经费短缺使得村庄规划流于应付。为了应付规划检查,行政村组织往往自己或委托上级管理部门简单做个规划,这样,规划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不足便成为理所当然。
2.7  少数民族聚居
欠发达地区的村庄很多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西南诸省尤其突出。一方面这会加强该地区发展的紧迫性;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蕴藏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文化,也为其发展带来隐性的有利条件。
3  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要点(以明格村为例)
3.1  明格村现状的简要分析
(1)  道路系统:现有的道路网系统尚未完善,各级道路普遍偏窄;村内小巷狭窄弯曲,消防车无法进入;除过境路外,村内其他道路均为质量较差的水泥路;道路附属设施不够齐全。
(2)  村民住宅:住房布局散乱,住宅用地严重;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通风条件不良,质量较差;建筑风貌参差不齐,新建的砖混农家乐建筑对原有村落风貌破坏严重;环境脏乱,卫生状况差。
(3)  公共设施:小学规模太小,教学设施不完善;无幼儿园、医疗所等设施;村内商业点店铺店面凌乱,无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商业气息。
(4)  市政基础设施:排水不成系统,生活污水无处理;村中乱拉电线,存在火灾隐患。
(5)  环境卫生:生活垃圾缺乏管理,闲置空地内和排水明沟垃圾较多;居民家庭多露天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
(6)  景观环境:绿地率低,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河流岸线绿化较差,垃圾较多;村内“裸”房子居多,严重影响村的视觉环境。
3.2  规划内容与思路
针对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明格村实际,笔者认为其村庄规划在满足基本的规范要求的基础之上,尤其应当突出重点、抓住中心,避免“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所谓重点和中心也只能有一个。对于几百人的一个村子,无论如何难以聚集多大力量做出多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因此村庄规划的内容与其遍地开花,不如集中力量研究好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经济滞后),办好一件事,谋划一个发展思路,解决好一个问题……。
就明格村而言,由于其属于自然村庄,经济主要依靠基础农业为支撑,附带旅游餐饮接待服务,所以明格村的发展在做好农业这个基础的前提下,尤其应强调特色农业的发展,走以农带商,以商促农的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做好几个方面,不能贪大求多,具体归纳为五个“一”的发展思路,即:
(1)  一个目标:即和谐农村建设,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合理发展)和人与人的和谐(文明的提高)。
(2)  一个中心任务:即经济发展,抓住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向,带动农家乐的餐饮接待业。
(3)  一条主导产业链:即绿色农业――延伸产业(农业产品浅加工、绿色服务业)。
(4)  一个窗口:即能够反映明格村自然生态及丰富资源的窗口,通过一个重新整合的村落风貌,来表达这个窗口的形象。
(5)  一种新面貌:即明格村新的物质环境与精神面貌,物质环境包括生产环境的改善,生活环境的美化,生活物质内容的丰富,精神面貌包括,人的满足感增加,对未来充满希望。
同时,规划的主要内容,重点也需围绕这五个“一”来展开,包括:
(1)  合理布局村庄发展用地,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2)  理顺村内道路交通,处理好内外交通的联系;
(3)  改造村庄生活环境,包括卫生、生活、生产、旅游接待环境;
(4)  营造特色村庄景观,包括建筑风貌的统一,突出明格村的自然景观特色;
(5)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给排水、电力电信、污水处理等;
(6)  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为将来作为旅游餐饮接待区的建设打下组织基础。
3.3  功能布局的调整
依据突出重点这一规划主题,本次规划在用地调整上以增加“合力”为核心内容,将原有的两个不同村落(上明格村和下明格村)的空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空间关系,使其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空间,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使整个规划区形成“一轴、一带、三片”的格局:
(1)  “一轴”:即原村庄道路,穿越整个村庄的主干道构成的村庄发展主轴。
(2)  “一带”:即一条滨江绿化带。
(3)  “三片”:以现状形成的居住村落形态,将整个规划区分为三个片区,即北部村民居区,南部村民居区,以及位于河道两侧的新规划居住和管理片区。
3.4  村庄特色规划
村庄特色是吸引外来投资及外部消费对象的重要因素。明格村有山有水,环境优越,同时处于旅游景区的外围。规划在保持现有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力求将山、水、绿地、村庄各项用地融为一体,注意地方特色的挖掘,将当地民居文化的特色融入村庄建设之中,使山区村庄环境和景观建设的特色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营造出“山中有村、村内有水,水绕村行”的自然村庄特色形象。因此,规划考虑从“一种风貌、两大特色、三个要素”三个方面形成有主有次,点、线、面相结合的特色系列:
一种风貌:即以自然村落的肌理为主调的纯朴乡村风貌。
两大特色:紧紧抓住山、水、村相依的特色,使山清水秀成为村庄最突出的两大特色。
(1)  山青:对村庄周围的山体加强绿化,使之成为村庄的绿色背景。有山之处,建筑布局依山就势,相得益彰。
(2)  水秀:充分利用现有水系景观,规划把水系揉进村落,使村庄有青山的衬托,房前屋后有潺潺流水,面对一片开阔的田园风光。
三大景观元素:
(1)  休闲空间:为了使城镇空间更为通透和具有现代感,规划将在重要地段设置各具特色的广场,一是使村庄空间富有变化;二是为村庄增加  “客厅”,它是表现村庄形象的重要窗口。
(2)  游览空间:依据现状条件,在村庄北部、中部、南部设置一个休闲游园,设计充分突出滨水特色,使公园成为村庄景观的“点睛”之笔。
(3)  休闲绿化带:滨水绿化带,以地方性民俗民风为主要文脉,沿江设置部分休憩的小品设施,利用绿化营造不同氛围的空间环境,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的外部空间环境。
4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差异
通过上述分析和实例说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差异可概括为:①内容差异:后者追求全面发展,注重协调,而前者更突出重点,特别强调经济的发展;②产业差异:前者较之后者更注重农业基础,走以农带商(或以农带工,尤其是加工业)的绿色产业发展道路,而非大规模工业化生产;③用地布局差异:前者以基本的宅基地划分为主,而后者多参照城镇居住小区规划进行布局;④发展策略差异:前者多利用后发优势,尤其是古建筑、古民风保存完好的优势,并常利用山地打开发展的思路,强调对山地的开发;后者则多利用先发优势,走工业化道路;⑤灾害防护差异:由于地形条件的不同,前者的村庄灾害防护多以防洪为主,而后者则以防涝为主;⑥特色差异:前者更强调原始古朴、自然生态的村庄环境特色,主要是对现有村庄空间格局的保护、建筑的维护与更新、生活环境及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别于发达地区的建设向城市特色发展的趋势;⑦编制过程差异:前者更注重规划编制的过程,规划过程强调村民的参与,强调规划人员与村民的互动及对村民村官规划普及教育;⑧经费来源差异:前者以多方筹措和政府财政支持为主,规划行为更少市场性、更多计划性,而后者多实力雄厚、自筹经费。
5  结语
尽管欠发达地区有诸多制约发展的欠发达因素存在,但其村庄规划却不应是“欠发达”的。该地区的村庄规划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产业基础、民俗风情和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在规划布局、建筑形式、建造方式、环境利用和资源开发各方面都可舒展地方特性、挖掘传统文化,创造具有鲜明山乡村寨特色和浓郁乡土文化氛围的村庄规划。
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先行;改变现状农村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落后面貌将成为推进国家整体文明的大事,意义深远!
规划内容主要有:①乡村自然、经济资源的分析评价;②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及其地区布局;③乡村经济各部门发展规模、水平、速度、投资与效益;④定现乡村规划的措施与步骤。制定乡村规划,要根据乡村的资源条件、现有生产基础、国家经济发展方针与政策,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提高效益为前提。要实行长远结合,留有余地,反复平衡,综合比较,选其最优方案。
1  村庄规划的一般性问题
现行的城市规划法律体系中,涉及村庄规划的国家级法规和规章只有《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两个文件。按照这两个文件的指导,村庄规划一般应参照村镇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制;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地也通常是按照村镇规划标准进行编制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往所编制的村庄规划主要集中
1.1  我国村庄的总体特征
(1)  规模少,布局分散
这是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低和便于耕作管理的要求造成的。在乡(镇)域范围内,有许多规模大小不等的村庄和集镇,形式上是分散的个体,实质上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他们在生产、生活、文教、服务和贸易等方面形成网络结构体系,呈金字塔形分布。
(2)  村庄类型多样化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自然生存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巨大,造成各地村庄在结构布局形态、社会经济职能、民俗民风、生产特点乃至建筑风格等多方面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3)  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
各地区村庄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的不同,造成村庄的规模、分布密度、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及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等各不相同。
1.2  村庄建设发展的一般性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以往的村庄规划所遇到的村庄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集中表现为:土地浪费严重、资源利用差、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难以培育工商业文明、生产要素市场难以建立、环境污染难以治理和村庄自身特色缺失等八个方面[1]。
1.3  传统村庄规划的体系构建
根据现有的两个法规文件的规定,村镇规划包含村镇体系规划、村镇(庄)总体规划和村镇(庄)建设规划三个层次;而涉及村庄规划的主要是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并且在实际的操作层面,常常将后两个层面的规划合并编制,统称为“村庄规划”。实践证明,村庄总体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的合并能够提高规划的效率,有利于村庄长远发展与当前建设需求的结合,便于操作实施。
1.4  村庄规划所涉及的一般性问题
已有的研究表明,村庄规划在内容上所涉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口与用地的合理计算问题、村庄的规划布局问题、村庄的道路交通问题、村庄公建设施的配置问题和村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保护问题等方面,这些问题在《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2]中有过深入探讨,此处不再赘述。
2  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非常规性问题
2.1  山地多,耕地少
朱腰庄村建设规划图欠发达地区的村庄一般位于山区,也正是由于山地的比例过大造成了生存、生产、生活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交通不便,其村庄自然也就比较落后。而较大的平原或坝区往往是比较发达的城镇和村庄所占据,并且这种情况在西部欠发达省份(如云南、贵州)尤为典型。山区的村庄通常会依托一小片平地进行耕作,而村民的民居建设多位于山上依山而建。由于山地多、平地少,农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无其他产业支撑,从而导致经济长期不发达。比如罗平县明格村,全村耕地面积410亩,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83%;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1亩,远远低于平原地区的耕地数量,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林地较多,面积2050亩,可占总面积的34.17%,但由于国家的山林保护政策,林木的经济效益往往无法发挥。
2.2  区位偏僻,远离中心城、镇
欠发达地区的村庄通常都远离中心城市,甚至距离中心镇、集镇都较远。这种区位条件也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之无法受到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无法享受到中心城镇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机遇,长期以来只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相对封闭、内向的进行缓慢发展。如明格村离罗平县城60余公里,且多为山路,长期只能依靠所处九龙瀑布景区的外围区位进行部分游客餐饮接待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形成的规模不大,品牌效应不明显。
2.3  人口数量少、素质低
由于发展的滞后,欠发达地区人口的增长动力主要依靠其自然增长。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相对宽松,通常这些地区自然增长率会比较高,但如果考虑到机械增长因素,这些村庄的人口,尤其是素质较高的人口,多向发达地区和城镇迁移(即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且迁移速度高于自然增长,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常呈现负增长的趋势,这也就导致了这些地区长期以来人口数量少、劳动力不足、素质低下,并且人口的结构也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如明格村的总人口只有不到600人,青壮年劳力则更少,连组成一个稍大型的工厂所需的人力资源都不足。如此,要想走大规模工业化道路,使该村的经济达到发达地区村庄(如江苏华西村等)的水平是十分不现实的。
2.4  社会及市政基础设施落后
相对于发达地区的村庄,欠发达地区实际的发展水平有限,其自身没有经济能力改善社会和市政基础设施;外来资本又没有动力对该地区进行投入。由此所造成的现实是很多村庄没有上下水设施、没有小学、图书室、医疗室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其卫生条件堪忧,生产生活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
2.5  法治观念、管理观念滞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欠发达地区的村民由于长期为生计奔波,忙于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其经济形式具有自然经济和小农生产的特征,长期脱离社会化生产分工和协作,导致其观念的落后、封闭,尤其是法治观念的缺失和村庄管理层管理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形势。这样以来,即使有科学的《村庄规划》,也无法得到管理层的透彻领会和真正认可,难以真正落于实处。因此在欠发达地区编制村庄规划,更应当注重规划编制的过程。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编制过程,应当成为对村民普法教育、对村庄管理者更新治村理念的过程。
2.6  规划重视不够,经费不足
由于欠发达地区在市域、县域甚至乡(镇)域范围内所处的地位常常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上级主管部门(一般是所在县的城市建设或规划管理部门)对于其规划也较城市和中心镇的规划重视不足,直接导致上级经费投入不足甚至没有规划费用的投入。而实际中这些地区的村庄又根本无力承担正规规划院高昂的规划费用,或者即使有些经费也不愿投入到非直接效益的规划之中。村庄经济实力远不能跟城镇相比,如果得不到专项经费支持,规划编制经费很难筹措,编制经费短缺使得村庄规划流于应付。为了应付规划检查,行政村组织往往自己或委托上级管理部门简单做个规划,这样,规划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不足便成为理所当然。
2.7  少数民族聚居
欠发达地区的村庄很多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西南诸省尤其突出。一方面这会加强该地区发展的紧迫性;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蕴藏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文化,也为其发展带来隐性的有利条件。
3  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要点(以明格村为例)
3.1  明格村现状的简要分析
(1)  道路系统:现有的道路网系统尚未完善,各级道路普遍偏窄;村内小巷狭窄弯曲,消防车无法进入;除过境路外,村内其他道路均为质量较差的水泥路;道路附属设施不够齐全。
(2)  村民住宅:住房布局散乱,住宅用地严重;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通风条件不良,质量较差;建筑风貌参差不齐,新建的砖混农家乐建筑对原有村落风貌破坏严重;环境脏乱,卫生状况差。
(3)  公共设施:小学规模太小,教学设施不完善;无幼儿园、医疗所等设施;村内商业点店铺店面凌乱,无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商业气息。
(4)  市政基础设施:排水不成系统,生活污水无处理;村中乱拉电线,存在火灾隐患。
(5)  环境卫生:生活垃圾缺乏管理,闲置空地内和排水明沟垃圾较多;居民家庭多露天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
(6)  景观环境:绿地率低,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河流岸线绿化较差,垃圾较多;村内“裸”房子居多,严重影响村的视觉环境。
3.2  规划内容与思路
针对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明格村实际,笔者认为其村庄规划在满足基本的规范要求的基础之上,尤其应当突出重点、抓住中心,避免“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所谓重点和中心也只能有一个。对于几百人的一个村子,无论如何难以聚集多大力量做出多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因此村庄规划的内容与其遍地开花,不如集中力量研究好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经济滞后),办好一件事,谋划一个发展思路,解决好一个问题……。
就明格村而言,由于其属于自然村庄,经济主要依靠基础农业为支撑,附带旅游餐饮接待服务,所以明格村的发展在做好农业这个基础的前提下,尤其应强调特色农业的发展,走以农带商,以商促农的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做好几个方面,不能贪大求多,具体归纳为五个“一”的发展思路,即:
(1)  一个目标:即和谐农村建设,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合理发展)和人与人的和谐(文明的提高)。
(2)  一个中心任务:即经济发展,抓住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向,带动农家乐的餐饮接待业。
(3)  一条主导产业链:即绿色农业――延伸产业(农业产品浅加工、绿色服务业)。
(4)  一个窗口:即能够反映明格村自然生态及丰富资源的窗口,通过一个重新整合的村落风貌,来表达这个窗口的形象。
(5)  一种新面貌:即明格村新的物质环境与精神面貌,物质环境包括生产环境的改善,生活环境的美化,生活物质内容的丰富,精神面貌包括,人的满足感增加,对未来充满希望。
同时,规划的主要内容,重点也需围绕这五个“一”来展开,包括:
(1)  合理布局村庄发展用地,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2)  理顺村内道路交通,处理好内外交通的联系;
(3)  改造村庄生活环境,包括卫生、生活、生产、旅游接待环境;
(4)  营造特色村庄景观,包括建筑风貌的统一,突出明格村的自然景观特色;
(5)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给排水、电力电信、污水处理等;
(6)  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为将来作为旅游餐饮接待区的建设打下组织基础。
3.3  功能布局的调整
依据突出重点这一规划主题,本次规划在用地调整上以增加“合力”为核心内容,将原有的两个不同村落(上明格村和下明格村)的空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空间关系,使其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空间,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使整个规划区形成“一轴、一带、三片”的格局:
(1)  “一轴”:即原村庄道路,穿越整个村庄的主干道构成的村庄发展主轴。
(2)  “一带”:即一条滨江绿化带。
(3)  “三片”:以现状形成的居住村落形态,将整个规划区分为三个片区,即北部村民居区,南部村民居区,以及位于河道两侧的新规划居住和管理片区。
3.4  村庄特色规划
村庄特色是吸引外来投资及外部消费对象的重要因素。明格村有山有水,环境优越,同时处于旅游景区的外围。规划在保持现有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力求将山、水、绿地、村庄各项用地融为一体,注意地方特色的挖掘,将当地民居文化的特色融入村庄建设之中,使山区村庄环境和景观建设的特色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营造出“山中有村、村内有水,水绕村行”的自然村庄特色形象。因此,规划考虑从“一种风貌、两大特色、三个要素”三个方面形成有主有次,点、线、面相结合的特色系列:
一种风貌:即以自然村落的肌理为主调的纯朴乡村风貌。
两大特色:紧紧抓住山、水、村相依的特色,使山清水秀成为村庄最突出的两大特色。
(1)  山青:对村庄周围的山体加强绿化,使之成为村庄的绿色背景。有山之处,建筑布局依山就势,相得益彰。
(2)  水秀:充分利用现有水系景观,规划把水系揉进村落,使村庄有青山的衬托,房前屋后有潺潺流水,面对一片开阔的田园风光。
三大景观元素:
(1)  休闲空间:为了使城镇空间更为通透和具有现代感,规划将在重要地段设置各具特色的广场,一是使村庄空间富有变化;二是为村庄增加  “客厅”,它是表现村庄形象的重要窗口。
(2)  游览空间:依据现状条件,在村庄北部、中部、南部设置一个休闲游园,设计充分突出滨水特色,使公园成为村庄景观的“点睛”之笔。
(3)  休闲绿化带:滨水绿化带,以地方性民俗民风为主要文脉,沿江设置部分休憩的小品设施,利用绿化营造不同氛围的空间环境,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的外部空间环境。
4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差异
通过上述分析和实例说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差异可概括为:①内容差异:后者追求全面发展,注重协调,而前者更突出重点,特别强调经济的发展;②产业差异:前者较之后者更注重农业基础,走以农带商(或以农带工,尤其是加工业)的绿色产业发展道路,而非大规模工业化生产;③用地布局差异:前者以基本的宅基地划分为主,而后者多参照城镇居住小区规划进行布局;④发展策略差异:前者多利用后发优势,尤其是古建筑、古民风保存完好的优势,并常利用山地打开发展的思路,强调对山地的开发;后者则多利用先发优势,走工业化道路;⑤灾害防护差异:由于地形条件的不同,前者的村庄灾害防护多以防洪为主,而后者则以防涝为主;⑥特色差异:前者更强调原始古朴、自然生态的村庄环境特色,主要是对现有村庄空间格局的保护、建筑的维护与更新、生活环境及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别于发达地区的建设向城市特色发展的趋势;⑦编制过程差异:前者更注重规划编制的过程,规划过程强调村民的参与,强调规划人员与村民的互动及对村民村官规划普及教育;⑧经费来源差异:前者以多方筹措和政府财政支持为主,规划行为更少市场性、更多计划性,而后者多实力雄厚、自筹经费。
5  结语
尽管欠发达地区有诸多制约发展的欠发达因素存在,但其村庄规划却不应是“欠发达”的。该地区的村庄规划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产业基础、民俗风情和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在规划布局、建筑形式、建造方式、环境利用和资源开发各方面都可舒展地方特性、挖掘传统文化,创造具有鲜明山乡村寨特色和浓郁乡土文化氛围的村庄规划。
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先行;改变现状农村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落后面貌将成为推进国家整体文明的大事,意义深远!
猫猫的习惯 2024-07-02
农村道路规划规范  农村道路规划规范  1总则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村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提高村庄道路交通的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和低公害性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村庄内部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划应以村庄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村际之间与村镇之间的交通与村庄内交通的衔接。村庄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村庄总体规划为基础并结合县域及乡镇道路交通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村庄道路交通规划包括村庄道路、道路交通设施与交通安全规划。  2术语  2.1  村庄道路village  road  指村庄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  2.2  道路红线boundary  lines  of  roads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2.3  停车场parking  为社会存放车辆而设置的免费或收费的停车场地。  3道路系统规划  3.1  对外交通规划  1.  村庄道路与农村公路以村庄规划区的边线分界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2004年》和《农村公路建设暂行技术要求》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按照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2.  区域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用地范围应与村庄建设用地范围之间预留发展所需的距离规划中的二、三级公路不应穿越村庄内部对于现状穿越村庄的二、三级公路应在规划中进行调整以货运为主的道路不应穿越村庄中心地段。  3.2  内部交通规划  3.2.1  村庄道路交通规划  应根据村庄用地的功能、交通的流量和流向结合村庄的自然条件和现状特点确定村庄内部的道路系统并应有利于村庄的发展建设和管线敷设要求。  3.2.2  村庄道路及交通设施规划  建设应遵循安全、适用、环保、耐久和经济的原则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重点放在恢复或改善村庄道路的交通功能并使道路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3.2.3  村庄道路等级规划  村庄道路等级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宅间道路三级。各级道路的规划技术指标应符合表7-1的规定。  表7-1  村庄道路等级规划  规划技术指标  道路等级  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宅间路  计算行车速度km/h  3020  2015  1510  道路红线宽度m  815  510  35  主要道路的道路红线宽度为815米路面宽度不宜小于6.0m。  主要道路的道路红线宽度为510米次要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4m。  主要道路的道路红线宽度为35米宅间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大于2.5m。  3.2.4  村庄道路铺设  主要道路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错车道路面铺装宜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等形式平原区排水困难或多雨地区的村庄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或块石路面。  次要道路和宅间路铺装材料应因地制宜可采用块石路面及预制混凝土方砖路面以及地方特色材质石料等形式。  3.2.5  村庄规模与道路等级配置  村庄道路系统的组成应根据村庄的规模和发展需求按表7-2确定。  表7-2  村庄规模与道路等级配置  规划规模分级人  道路级别  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宅间路  1000以上  600-1000  200-600  0-200  3.2.6  道路断面规划设计  道路断面宜采用一块板形式。  3.2.7  道路线形设计  3.2.7.1  道路平面  村庄道路平面位置应按照村庄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  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曲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  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道路标高不宜高于两侧建筑场地标高。  路基路面排水应充分利用地形和天然水系及现有的农田水利排灌系统。平原地区道路宜依靠路侧边沟排水山区村庄道路可利用道路纵坡自然排水。各种排水设施的尺寸和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确定。  3.2.7.2  道路横坡  村庄道路横坡宜采用双面坡形式宽度小于3.0m的窄路面可以采用单面坡。坡度应控制在13之间纵坡度大时取低值纵坡度小时取高值干旱地区村庄取低值多雨地区村庄取高值严寒积雪地区村庄取低值。  3.2.7.3  道路纵坡  村庄道路纵坡应控制在0.33.5之间山区特殊路段纵坡度大于3.5时宜采取相应的防滑措施。  3.2.7.4  道路边坡  村庄道路路堤边坡坡面应采取适当形式进行防护。宜采用干砌片石护坡、浆砌片石护坡、植草砖护坡及植草护坡等多种形式。  3.2.8  道路交叉口设计  村庄内部道路交叉口应采用平面交叉的形式。  3.2.9  集散场地与停车场规划  文体娱乐、商业服务等公共建筑出入口处应设置人流、车辆集散场地。在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两侧设置停车带供临时停车使用根据村庄性质需
要时可设置小型停车场供机动车临时停放。  4道路交通安全规划  ○1  村庄道路规划建设中应结合路面情况完善各类交通设施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及安全防护设施等。  ○2  当公路穿越村庄时村庄入口应设置标志道路两侧应设置挡墙、护栏等防护设施。  ○3  在公路与村庄道路形成的平面交叉口处应设置减速让行、停车让行等标志并配合划定减速让行线、停车让行线等交通标线还可设置交通信号灯。  ○4  村庄道路通过学校、集市、商店等人流较多路段时应设置限制速度、注意行人等标志及减速坎、减速丘等减速设施并配合划定人行横道线也可设置其他交通安全设施。  ○5  村庄道路遇有滨河路及路侧地形陡峭等危险路段时应设置护栏标志路界对行驶车辆起到警示和保护作用。  ○6  现有各类桥梁及通道可分别设置限载、限高及限宽标志  必要时应设置限高、限宽设施保证桥梁与通道的行车安全与畅通。  ○7  村庄道路建筑限界内严禁堆放杂物、垃圾并应查处各类违章建筑。  ○8  村庄主要道路上设置交通照明设施为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出行提供便利。  ○9  交通标志、标线的形状、规格、图案及颜色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的规定。  5道路交通指标规划  村庄道路规划中应给出人均道路长度、道路硬化率、道路网密度等统计指标。  ○1  人均道路长度最能综合反映村庄道路交通通达状况。  ○2  道路硬化率综合反映村庄道路的建设质量指村庄硬化路面的道路面积占道路总面积的比例。  ○3  道路网密度村庄道路总里程/村庄总面积。
农村道路规划规范  农村道路规划规范  1总则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村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提高村庄道路交通的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和低公害性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村庄内部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划应以村庄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村际之间与村镇之间的交通与村庄内交通的衔接。村庄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村庄总体规划为基础并结合县域及乡镇道路交通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村庄道路交通规划包括村庄道路、道路交通设施与交通安全规划。  2术语  2.1  村庄道路village  road  指村庄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  2.2  道路红线boundary  lines  of  roads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2.3  停车场parking  为社会存放车辆而设置的免费或收费的停车场地。  3道路系统规划  3.1  对外交通规划  1.  村庄道路与农村公路以村庄规划区的边线分界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2004年》和《农村公路建设暂行技术要求》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按照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2.  区域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用地范围应与村庄建设用地范围之间预留发展所需的距离规划中的二、三级公路不应穿越村庄内部对于现状穿越村庄的二、三级公路应在规划中进行调整以货运为主的道路不应穿越村庄中心地段。  3.2  内部交通规划  3.2.1  村庄道路交通规划  应根据村庄用地的功能、交通的流量和流向结合村庄的自然条件和现状特点确定村庄内部的道路系统并应有利于村庄的发展建设和管线敷设要求。  3.2.2  村庄道路及交通设施规划  建设应遵循安全、适用、环保、耐久和经济的原则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重点放在恢复或改善村庄道路的交通功能并使道路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3.2.3  村庄道路等级规划  村庄道路等级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宅间道路三级。各级道路的规划技术指标应符合表7-1的规定。  表7-1  村庄道路等级规划  规划技术指标  道路等级  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宅间路  计算行车速度km/h  3020  2015  1510  道路红线宽度m  815  510  35  主要道路的道路红线宽度为815米路面宽度不宜小于6.0m。  主要道路的道路红线宽度为510米次要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4m。  主要道路的道路红线宽度为35米宅间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大于2.5m。  3.2.4  村庄道路铺设  主要道路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错车道路面铺装宜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等形式平原区排水困难或多雨地区的村庄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或块石路面。  次要道路和宅间路铺装材料应因地制宜可采用块石路面及预制混凝土方砖路面以及地方特色材质石料等形式。  3.2.5  村庄规模与道路等级配置  村庄道路系统的组成应根据村庄的规模和发展需求按表7-2确定。  表7-2  村庄规模与道路等级配置  规划规模分级人  道路级别  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宅间路  1000以上  600-1000  200-600  0-200  3.2.6  道路断面规划设计  道路断面宜采用一块板形式。  3.2.7  道路线形设计  3.2.7.1  道路平面  村庄道路平面位置应按照村庄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  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曲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  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道路标高不宜高于两侧建筑场地标高。  路基路面排水应充分利用地形和天然水系及现有的农田水利排灌系统。平原地区道路宜依靠路侧边沟排水山区村庄道路可利用道路纵坡自然排水。各种排水设施的尺寸和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确定。  3.2.7.2  道路横坡  村庄道路横坡宜采用双面坡形式宽度小于3.0m的窄路面可以采用单面坡。坡度应控制在13之间纵坡度大时取低值纵坡度小时取高值干旱地区村庄取低值多雨地区村庄取高值严寒积雪地区村庄取低值。  3.2.7.3  道路纵坡  村庄道路纵坡应控制在0.33.5之间山区特殊路段纵坡度大于3.5时宜采取相应的防滑措施。  3.2.7.4  道路边坡  村庄道路路堤边坡坡面应采取适当形式进行防护。宜采用干砌片石护坡、浆砌片石护坡、植草砖护坡及植草护坡等多种形式。  3.2.8  道路交叉口设计  村庄内部道路交叉口应采用平面交叉的形式。  3.2.9  集散场地与停车场规划  文体娱乐、商业服务等公共建筑出入口处应设置人流、车辆集散场地。在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两侧设置停车带供临时停车使用根据村庄性质需
要时可设置小型停车场供机动车临时停放。  4道路交通安全规划  ○1  村庄道路规划建设中应结合路面情况完善各类交通设施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及安全防护设施等。  ○2  当公路穿越村庄时村庄入口应设置标志道路两侧应设置挡墙、护栏等防护设施。  ○3  在公路与村庄道路形成的平面交叉口处应设置减速让行、停车让行等标志并配合划定减速让行线、停车让行线等交通标线还可设置交通信号灯。  ○4  村庄道路通过学校、集市、商店等人流较多路段时应设置限制速度、注意行人等标志及减速坎、减速丘等减速设施并配合划定人行横道线也可设置其他交通安全设施。  ○5  村庄道路遇有滨河路及路侧地形陡峭等危险路段时应设置护栏标志路界对行驶车辆起到警示和保护作用。  ○6  现有各类桥梁及通道可分别设置限载、限高及限宽标志  必要时应设置限高、限宽设施保证桥梁与通道的行车安全与畅通。  ○7  村庄道路建筑限界内严禁堆放杂物、垃圾并应查处各类违章建筑。  ○8  村庄主要道路上设置交通照明设施为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出行提供便利。  ○9  交通标志、标线的形状、规格、图案及颜色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的规定。  5道路交通指标规划  村庄道路规划中应给出人均道路长度、道路硬化率、道路网密度等统计指标。  ○1  人均道路长度最能综合反映村庄道路交通通达状况。  ○2  道路硬化率综合反映村庄道路的建设质量指村庄硬化路面的道路面积占道路总面积的比例。  ○3  道路网密度村庄道路总里程/村庄总面积。
小可爱mmd22 2024-06-30
你好,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按照乡至村公路建设目标的要求及各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初步规划,乡至乡(镇)公路一般采用二级公路标准,部分采用三级公路标准,规划公路47条,总里程为485.09公里;乡通行政村及自然村公路一般采用三级公路标准或四级公路标准  ,规划公路53条,总里程为208.6公里;项目建成后,可以新增公路里程300公里,增加通水泥(沥青)路行政村26个。
你好,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按照乡至村公路建设目标的要求及各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初步规划,乡至乡(镇)公路一般采用二级公路标准,部分采用三级公路标准,规划公路47条,总里程为485.09公里;乡通行政村及自然村公路一般采用三级公路标准或四级公路标准  ,规划公路53条,总里程为208.6公里;项目建成后,可以新增公路里程300公里,增加通水泥(沥青)路行政村26个。
0度空间的鱼 2024-06-18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2139511108398 秒